中国在建的购物中心面积已占全球一半,而上海目前的存量至少4年才能消化。市人大代表吴荷生在书面意见中表示,眼下购物中心越建越大,不仅存在产能过热,还抑制了市民逛街的欲望。她建议尽快予以调控,给这股旨在短期套利的商业地产热降降温。
存量至少4年才能消化
“商场越建越大,存在着商业地产泡沫化的危险。”吴荷生代表说。
吴荷生指出,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,以及住房限购政策出台后的市场导向,近年来商业地产迎来爆发式增长,大型商业设施的供应量大幅上升,呈现布点密集、单体面积放大的趋势。据《上海购物中心发展趋势报告》,2010年底,本市共有开业及在建购物中心已达107家。
截至2012年10月16日,上海商业地产的存量达到1201.91万平方米,其中大部分存量位于外环外。可当年上海商业地产成交总量为248.24万平方米。“这也就意味着,即使没有新增供应量,目前的商业地产存量需要4年才能消化完。”她感叹,截至2012年1月,中国在建购物中心面积已占全球一半。
开发商持短期获利倾向
短期来看,我国很多城市存在商业地产大量集中开发,导致产能过剩、恶性竞争。“开发商出现普遍的短期获利倾向。”吴荷生说,2011年到2013年开盘的上海47个购物中心中,自持出租和租售结合的分别为6个和4个,其余37个均为在售或代售。
每个市中心区近年来都有新增的超10万平方米的商场,并且越建越多、越建越大,不仅彻底颠覆了传统商业街的历史风貌,还使沿街商铺完全淹没在了超大型的商业群中,环境的亲和力减弱,很少能激发起人们逛街的情趣。如果不是紧靠轨道交通站点,沿街小型商铺极易沦为有店无市的“开关”店。
加强调控给予降温
吴荷生建议由市商务委牵头,市、区会同对购物中心存量资源及在建项目进行系统调研、梳理,全面建立大型商业设施供应量、吸纳量、空置率的信息跟踪机制。
此外,必要时应加强规划的刚性约束,形成法律文本,确定合理的土地资源供给配比机制,按区域和层级对商业物业分割出售的行为、对会带来环境影响和过度竞争的行业布局进行控制或限制。
《上海商业地产市场2017回顾及2018年展望》数据分析显示,上海商业地产活跃指数全国居首,“轨交商业”成发展热点。
沪在建商场面积全球第一供求仍失衡今年以来,相对于住宅市场的火爆行情,上海商业地产却依旧低迷。
近几年来,百货商场关店倒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。万达、百盛、天虹等国内主要的百货公司,都宣布了关闭旗下部分亏损门店。
5月7日,上海临港新片区出台19条促商业发展举措,对新建项目最高扶持5000万元,对升级改造项目最高扶持2000万元,对首店最高扶持100万元...
上海“五五购物节”横跨整个第二季度,九大板块130多项重点活动,及700多项特色活动将亮相,还将举行首个“夜生活节”。
上海发布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方案,未来3年将重点发展12大产业,包括在线文娱、在线金融、生鲜电商零售、“无接触”配送、在线展览等。